- 任波;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为指引,回顾10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就与不足,展望新时期体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发现:10年来,中国体育产业贡献持续提升、规模得以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主体逐渐壮大、平台接连涌现、基础继续夯实、政策更加完善、融合逐步深化;但体育产业的贡献与规模仍有待提高、体育产业的结构与布局仍有待优化、体育产业的发展质量与供给水平仍有待提升、体育产业的政策仍有待细化和落实、体育产业的新型数字技术应用与数字化发展仍有待推进。基于此,研究提出发展展望:聚焦“一个主题”,即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突出“两个重点”,即培育和引导体育消费、扩大体育供给;推进“三项措施”,即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体育市场监管、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坚持“四个遵循”,即以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体育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构建体育产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契机;围绕“五个抓手”,即强化要素创新驱动、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壮大市场主体、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2025年01期 v.42;No.205 2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李艳丽;张天瑞;
数字普惠金融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体育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以2015—2021年新三板挂牌体育企业为研究样本,使用企业年报中披露的企业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并运用全局时序主成分分析(GPCA)模型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体育中小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高体育中小企业绩效,且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其中起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构成数字普惠金融的3个维度中,使用深度能够显著促进体育中小企业绩效的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其中同样发挥中介效应,而覆盖广度、数字化程度对体育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此,提出加快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着力提高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以及不断改善体育中小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等建议。
2025年01期 v.42;No.205 3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柴王军;岳磊磊;武洛生;
人工智能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技术能力,正在成为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需适配的重要动力。从应用载体、体育赛事、活动组织、指导培训等4个方面分析了人工智能赋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需适配的作用机制,阐释人工智能技术“为何、如何、以何”赋能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供需适配。研究认为: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全民健身需求的精准识别,进而实现精准供给,有效解决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有需求无供给、有供给无需求以及需求和供给之间无法精准匹配的供需矛盾,从而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精准对接;而人工智能赋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需适配仍面临着数据与算力难题、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供给障碍、需求认知滞后、人才缺乏等困境。由此提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领域深度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供给体系、提升需求认知、加快人才培养等优化路径。
2025年01期 v.42;No.205 4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鲁肖麟;侯鹏;
体育社会资本是在体育参与过程中通过人际互动而形成的纽带联系和网络结构,以及嵌入其中的社会资源。研究将其划分为内聚型和外联型体育社会资本2个维度,聚焦体育参与情境,建构了具有针对性的本土化测量,检验其对个体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基于对全国网络调查数据的回归分析、中介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2个维度的测量建构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内聚型和外联型体育社会资本之间既有差异又有相关;(2)体育社会资本形成于体育参与,体育锻炼越积极,体育社会资本存量越高;(3)我国网民的体育社会资本水平越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就越好;(4)体育锻炼能够通过培育体育社会资本来提升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内聚型体育社会资本是体育锻炼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机制,而外联型体育社会资本是体育锻炼提升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机制。因此,在促进全民健康的政策措施中,应充分重视并积极培育不同形式的体育社会资本,有针对性地发挥其健康效应。
2025年01期 v.42;No.205 5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童超;窦思敏;朱慧;田佳婕;肖毅;
如何在土地资源稀缺的中心城区供给体育设施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所必须要面对的课题。研究从选址角度探索集约紧凑型的城市体育设施供给模式,按照“模型构建-模型实证”的逻辑展开。研究构建了“确定嵌入式体育设施属性-筛选候选场地-评估候选场地-分配候选场地”的选址模型:选址需要预设嵌入式体育设施项目类型、载体类型、服务层级、建设主体4个属性;筛选候选场地通过设置场地面积最小值、空气与噪音污染安全阈值3个标准;评估候选场地吸引力纳入娱乐休闲设施可达性、其他体育设施可达性、设施容量、载体类型4个影响因素;分配候选场地通过构建兼顾效率与底线公平的区位-分配模型实现。在实证方面,以人口密集、建筑林立的上海市老城区五角场街道为选址区域,以社区足球场为选址对象,所得选址方案较好地兼顾了公平与效率。模型可推广到不同运动项目设施的选址实践中,有助于为体育设施选址提供参考依据,提升有关部门规划决策的科学性。
2025年01期 v.42;No.205 7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