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学者视点

  • 交流与互鉴:交相辉映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

    白晋湘;

    促进体育文明间的深度交流与相互借鉴,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体育作为一种超越国界的文化交流形式,肩负着促进和平、增进友谊、推动进步的崇高使命。在深入研析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奥林匹克精神普世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共同推动世界体育事业的繁荣与进步,进而构建出更加和谐、包容的全球体育生态。

    2024年03期 v.41;No.201 281-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1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9 ]

特稿

  • 竞技选手专项动作加工优势特征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进展与展望——基于对乒乓球运动员的考察

    周成林;陆颖之;王莹莹;

    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引入有力推动了竞技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发展,目前围绕竞技选手动作加工优势的神经机制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概述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聚焦于揭示竞技选手的动作加工特征和与之相关脑可塑性的关键发现。基于前馈模型理论和心理化系统,回顾了脑电图、磁共振成像、经颅磁刺激等技术及神经反馈、无创性深部脑刺激技术应用于竞技选手专项动作加工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总结了围绕乒乓球这一项目开展的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未来研究仍需融合新兴技术和算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突破创新:人工智能算法的发展将为揭示人脑运动可塑性提供更为直接和精确的答案;无创性深部脑刺激和神经反馈等技术将有望成为提升竞技选手运动表现的有效手段;借助优势项目带来的群众基础,建立运动纵向干预儿童和青少年脑智发育的预测模型。

    2024年03期 v.41;No.201 286-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9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9 ]

奥运专题

  • 中国参与夏奥40年:经验、问题及展望

    邵凯;

    为全面总结我国参与夏季奥运会的历史成就,积极探索开展奥林匹克事业的基本经验与主要问题,对40年来我国参与夏季奥运会的基本进程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认为,参与夏奥会40年以来,我国在体制机制、团队管理、价值理念、促进竞技体育发展、反兴奋剂以及问题性经验等6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历史经验。结合我国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需要,提出了我国新时代参与夏奥会的具体思路:加强党对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保障作用;深度对标体育强国建设重要指标,高质量全链条参与奥运会;突出中华体育精神的时代引领作用,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参与奥运会;立足中国实际,围绕选材、备战、竞赛、管理关键环节科学参与奥运会;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特征,结合奥林匹克发展趋势全方位参与奥运会。

    2024年03期 v.41;No.201 296-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7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 ]
  • 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奥运会新兴项目发展的时代诉求、问题审视与纾解方略

    阮威;王润斌;孙艳芳;

    “新、奇、特、潮”的奥运会新兴项目具有参与群体年轻化、性别均等化、场景潮流化和组织社群化等内涵特征。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发展奥运会新兴项目将是赋能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的“新抓手”、落实全民健身战略的“新手段”、吸引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新途径”、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载体”、丰富体育文化建设的“新窗口”。针对新兴项目政策支持力度薄弱、竞技综合实力不强、后备人才储备短缺、普及推广程度不高、市场参与活力不足等现实问题,提出统筹项目协调发展、增强为国增光能力、夯实专业人才储备、提升项目社会认同和释放项目消费潜力等推进我国奥运会新兴项目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举措。

    2024年03期 v.41;No.201 305-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7K]
    [下载次数:1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体育法律理论与实践

  • 权利束视角下体育赛事转播权数据财产权说的补正、型构与平衡——基于新《体育法》第52条第2款的制度解释

    袁若梓;苟轶清;杨涛;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阐释体育赛事转播权数据财产权说的证成及不足,对引入权利束理论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功能展开路径进行学理分析。研究发现,数据财产权说为体育赛事转播权的权属界定、请求权基础规范的确定提供了思路,但仍存在以下不足:忽略了新《体育法》第52条第2款所规定的体育赛事转播权存在多个主体的可能;未能实现对体育赛事转播权的积极权能构造;可能加剧体育赛事组织者对体育赛事数据的绝对垄断和独占。对此,权利束理论作为分析方法,能够解释体育赛事转播链条上多元主体权利交织的现象,更弹性地认识和描述不同的权利主张,阐明权利冲突后价值顺位的确定依据。同时,鉴于体育赛事转播权利束存在束点,且具备财产权的利益性、享有性和排他性,因而权利束的功能展开具备可行性。据此,探索其功能展开路径:弥合既有研究成果与新《体育法》相关条款的脱节;厘清体育赛事转播权的积极权能构造;实现体育赛事转播权链条上多元主体间的利益衡平。

    2024年03期 v.41;No.201 315-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中国体育文化自信自强的要素特点、依据来源与实践路径

    李静;王兆红;郭恩恺;宫美智;

    推进体育文化自信自强能够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贡献文化力量。实现体育文化自信自强是一个多要素组合的系统工程,其要素主要特点包括主体先进性、目标育人性、内容民族性、载体创新性。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我国实现体育文化自信自强具有充分的依据来源,分别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支撑、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成就的持久助力。基于此,提出体育文化自信自强的实践路径,即夯实体育文化自信自强主体基础、把握体育文化自信自强目标导向、强化体育文化自信自强内容支撑、拓展体育文化自信自强载体功能。

    2024年03期 v.41;No.201 324-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 ]
  • 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消费转型升级的内涵逻辑、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

    黄菁;张雨函;罗洋;牟馨彤;

    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消费转型升级是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基于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3大要素剖析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消费转型升级的内涵特征,进而探究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消费转型升级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在供需理论指导下从供给端、需求端及“供-需”平衡方面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消费转型升级的新动能、新优势、新格局。在分析现阶段体育消费转型升级的现实困境基础上,从法治性理念、供给侧思维、价值链串联、数据集仓库、数字化需求与市场化机制出发,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消费转型升级的创新路径,助力体育消费转型升级。

    2024年03期 v.41;No.201 330-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下载次数:2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4 ]
  • 数字金融如何影响体育消费?——基于CHFS微观家庭数据的分析

    张梦林;李国平;

    基于微观家庭调研数据,从家庭层面探讨了数字金融对体育消费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有助于促进体育消费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促进效应在城市、东部地区、女性户主和接受高等教育的家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提升金融素养水平、促进家庭创业决策等路径助力体育消费。由此,应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筑牢数字金融发展的技术基础,构建数字金融赋能体育消费的应用场景,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及优化创业环境,助推数字金融建立激发体育消费潜力的长效机制。

    2024年03期 v.41;No.201 341-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变革与重构:Sora模型对体育科学研究的推动效应

    李骁天;刘波;

    视频生成模型Sora实现了视频生成在理解和再现动态世界方面的新突破。Sora模型通过灵活的条件化能力,生成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视频内容,为体育科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影响;帮助学者构建虚拟体育场景和社交情境,模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运动行为和互动方式,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提供新的数据支持。Sora模型生成的高度逼真视频,为运动训练学和人体运动学提供精确的技术分析和深层次的运动损伤预测,优化训练计划和康复方案;该模型的多模态输入和交互式指导,使得体育教学更为高效,个性化和智能化的训练方案也提升了全民健身的便利性和趣味性;还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观赛体验,增强了赛事的吸引力和观赏性。总体而言,Sora模型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更在研究方法、数据获取和实验设计等方面对体育科学研究范式进行重构,为体育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024年03期 v.41;No.201 352-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下载次数:10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抑制或促进:户外休闲活动对居民再生育意愿的影响——基于CGSS2021数据的分析

    张海锋;沈欣玉;王筱婷;常笑;

    提高再生育意愿是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现实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休闲理论和人口学理论为基础,从户外休闲活动产生的前置条件和内在价值出发,探讨户外休闲活动对居民再生育意愿的影响机理,并利用CGSS2021数据实证分析了户外休闲活动和居民再生育意愿的关系。结果显示,户外休闲活动能够促进居民再生育意愿,在控制了内生性因素后,结果仍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户外休闲活动通过健康效应与和谐效应对再生育意愿产生影响。研究旨在为优化生育配套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2024年03期 v.41;No.201 363-373+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下载次数:9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社区体育服务智慧治理:应用场景、技术架构与实现路径

    杨振兴;刘玉;朱毅然;

    社区体育服务智慧治理的目的在于推进社区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社区体育服务智慧治理的技术框架可分为治理基础、治理目标、治理内容、治理手段、治理结构。社区体育服务智慧治理需要坚持“数字转型”与“需求为本”相结合的底层逻辑,构建出“人-技术-空间”一体的社区体育服务治理技术结构,进而夯实治理基础、创新治理手段、优化治理结构、丰富治理内容、凝练治理目标,真正推动我国社区体育服务治理现代化发展。

    2024年03期 v.41;No.201 374-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下载次数:6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 ]
  • 新时代我国校园足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路径研究

    李甲;龚波;席海龙;刘新民;

    为更好地实现新时代我国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目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对校园足球活动中各利益相关者在宏观与微观层面进行识别与分类,归纳了当前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研究发现,教育与体育部门、学校与培训机构、家庭与培训机构等在活动实践中存在较大利益冲突。应引导多元主体形成共识,确定各主体在校园足球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构建多元主体间的利益表达与协调机制,以优化我国校园足球的协同治理路径。

    2024年03期 v.41;No.201 387-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次数:9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 ]

民族传统体育

  • 共生与共享:晋陕豫民间体育文化创新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向云平;张小林;肖爽;

    在国家重大战略高质量发展和传统文化“双创”要求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共生理论阐释晋陕豫民间体育文化资源与黄河流域的深度融合发展,旨在延续黄河历史文脉、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究认为,晋陕豫三省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具有表征黄河文明的区域性特质、融汇风土人情的大众性特质、彰显文化生机的流变性特质;以地缘环境、文化相近、经济基础、政策扶持为二者深度融合共生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守正创新彰显文化价值、数字化科技赋能发展、产业化多渠道融合发展、情景化人文关怀发展等路径,以晋陕豫民间体育文化创新促进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2024年03期 v.41;No.201 395-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体育教育

  • 从中考“提分”到高考“必考”:体育中高考改革基本学理的辨正

    熊文;吴绍奎;

    当下体育中高考改革取向存在较为严重的学理误区和伦理缺失,其中的学理议题涉及体育中高考改革取向的内在动因和效度,通常作为该项改革的逻辑起点。对相关学理误区予以审视和澄清,可为体育中高考改革的决策、调适,以及学校体育合理定位、体教融合提供理论支持。分析认为:(1)相关改革取向与“体育”难以兼容。基于体育的“考”与“教”具有不同的规定,升学区分性考试内容和要求难以评价、促进学生体育素养和能力的发展,并对学校“体教融合”造成消解。(2)相关改革取向与“健康”难以切合。基于体适能不同类型及发展的参照,“体质健康”主导的考试与“健康”存在偏离;考试相关要求或导向对部分学生造成健康隐患,且对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缺乏针对性。(3)体育中高考改革决策需厘清体育中高考评价的实质、“体育与健康”的定位及改革的利弊,也即明确体育中高考所评价的主要是一种非基本或特定的运动能力。研究提出:体育中高考相关改革取向具有某些结构性的局限,不宜强行推行;作为权宜性举措,应将体育中考明确为“水平考”或“达标考”;对体育中高考相关问题的审视及改革决策,需置于学校体育内在规定、体育“人文-教育”价值与健康追求3要素构成的分析框架之下。

    2024年03期 v.41;No.201 403-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参照研究的问题轨迹与趋势展望

    吕钶;胡庆山;

    文献回顾发现课程改革研究中参照视角的确立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从对西方课程理论的译介来认识域外课程改革的趋势、从学术争鸣中引发出如何正确对待国外课程理论的思考、从多维议题中形成我国课程改革应该参照什么的现实追问。研究认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参照围绕着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与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如何借鉴反思2个方面予以展开。据此提出研究展望:我国学者对体育课程改革理论问题的认识正在逐步走向深化,同时将对其做出更加深入的改良性研究;体育课程改革如何进行参照成为当前及今后亟待回答的研究问题及拓展方向;未来体育课程改革参照研究既要回归比较教育学视野,也要引入案例及实证研究方法,以此提高研究的深刻性与系统性。

    2024年03期 v.41;No.201 414-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