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学者视点

  • 面向未来,久久为功:新征程校园足球再出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新理念、新策略和新举措

    毛振明;

    教育部等七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征程校园足球的再出发,具有校园足球未来发展“方向舵”“加油站”和“路线图”的重要作用。主要从2015年提出校园足球“八大任务”的工作成效和校园足球机制创新突破2个方面,对近10年校园足球的成绩与不足进行分析,指出校园足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表现在:校园足球助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普及足球运动激发学生锻炼热潮并实现学生体质大幅度大面积的提升;以足球课改为突破口促进体育课教学改革;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建立学生足球青训竞赛系统;通过校园足球训练竞赛新赛道推动国家足球人才培养和竞技水平提升。当然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仍需要有深层次的改革推进与重大方法论突破。在认真研习《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对校园足球发展中的问题认识,对新征程校园足球发展的新理念、新策略和颇有创新性的10个新举措进行了深入探讨。

    2024年02期 v.41;No.200 14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1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1 ]

特稿

  • 新质生产力与体育科技创新的交互促进机理及实践路径

    黄谦;史浩男;王启隆;丁建岚;郭轶群;

    新质生产力作为激发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其与体育科技创新双向交互驱动是必然要求。从协同性视角分析了新质生产力与体育科技创新双向交互作用机制:从外在协同看,新质生产力驱动体育科技创新;从内在协同看,体育科技创新反哺新质生产力;从空间协同看,新质生产力与体育科技创新双向交互的载体多样;从目标协同看,交互价值指向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剖析新质生产力与体育科技创新交互驱动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具体促进路径:完善催生新质生产力的体育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体育科技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优化体育科技创新的资源配置;加快体育科技创新型人才培育。

    2024年02期 v.41;No.200 150-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下载次数:30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8 ]

青少年体育

  • 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及促进策略

    马德浩;

    对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小学生的超重、肥胖以及视力不良问题仍在加剧,爆发力素质持续下降,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虽呈现出止跌向好的趋势,但仍未得到根本性好转。为有效促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出相应策略:(1)健全多部门合作机制,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协同治理能力;(2)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法治保障;(3)完善监测评估机制,督促地方政府、学校重视学生体质健康;(4)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课内学习质量;(5)构建“家校社”体育联动体系,促进学生课外体育锻炼;(6)优化环境设施建设,引导学生选择积极的出行与休闲方式。

    2024年02期 v.41;No.200 159-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2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2 ]
  • 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特性与训练干预“溢出效应”机理研究

    张星杰;周家颖;

    发展身体素质是提升人体运动能力的基础,敏感时间限制、训练效应的不可逆性与特异性是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的基本特征,身高增长速度峰值(PHV)是确立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的有效方法。训练干预“溢出效应”的机理研究需要综合考虑神经系统的发育可塑性、肌肉和骨骼系统的适应能力以及激素水平的动态变化等方面因素。通过科学的训练计划和适当的环境刺激,可以在“敏感期”内将训练效益最大化,实现身体素质的最优发展。研究旨在为儿童和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和运动锻炼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制定更有效的训练计划,以促进身体素质的整体发展。

    2024年02期 v.41;No.200 169-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7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体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三重维度——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学解读

    韩玉坤;樊晓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议题之一,体育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内在一致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系统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精神需要、生产与交往的理论主脉,提供了体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原典要义。基于“互文式”考证与现实关照,认为体育将人的“自然性”加工为“精神性”,超越了主客二分的“异化”“物化”逻辑;体育表征完善生命的自主活动,人因此建构起“能力—个性—自由”的精神生产进路;体育打破了交换关系对精神交往的全面占领,将抽象、孤立、分散的个体引入意义共通的情感空间,推动社会关系作为人的本质充分展开。促进精神需要、生产、交往三重维度协同共进,体育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彰显出无可替代的人学价值与实践使命。

    2024年02期 v.41;No.200 176-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下载次数:2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 ]
  • 共同富裕目标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逻辑关系、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

    王思贝;陈丛刊;郑家鲲;

    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重要着力点。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考察共同富裕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逻辑关系,指出共同富裕目标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要求以及面临的政策衔接不顺畅、资源结构不合理、供需关系不匹配、实践效果不显著等问题。提出具体实施路径:凝聚共识共信,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制度保障;促进共建共享,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厚植为民情怀;推动共创共融,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增添创新活力;聚焦共事共赢,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拓展多元路径。

    2024年02期 v.41;No.200 184-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2K]
    [下载次数:10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9 ]
  • 寻找不确定性:智能时代运动社会学的研究转向——基于对人工智能最新发展的思考

    王智慧;

    在从ChatGPT到Sora等人工智能发展阶段性成果的推广应用下,运动参与空间、运动参与主体发生变化,对运动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从本体、认识和方法3个层面,探讨了运动社会学在智能时代的研究转向。首先,伴随智能时代社会空间重置、人类与机器等多主体的能动性进一步释放,运动社会学研究中以身体为载体的运动价值和意义也发生了转变。其次,运动社会学在智能时代的研究实践中,基于人与非人主体的现实/虚拟共在与互动的增加,而获得更广的研究指涉,应与时俱进地更新对其研究议题、研究伦理、解释机制的认识。第三,需客观把握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混合研究在具体相关研究中的优势与不足,以提升运动社会学研究的人文性与科学性。

    2024年02期 v.41;No.200 194-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3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 ]
  • 体育锻炼参与影响家庭消费碳排放的作用机制与微观证据

    方程;安珠鑫;

    家庭消费会随着体育锻炼参与频率增加而增多,家庭消费碳排放量相应增加。探索体育锻炼参与对家庭消费碳排放影响的机制及微观证据,为实现家庭“碳达峰”目标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个人情况和家庭消费数据库为样本数据,采用投入产出法(IOM)计算家庭消费碳排放量,还使用STIRPAT模型、调节效应、异质性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体育锻炼参与对家庭消费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消费碳排放增加主要由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带来的产品消费频率增加,运动产品消费多样化、专业化与高端化,消费追随行为、能源消费增加等原因造成;对于参与频率每周3次以上的家庭,公共财政支出、公共交通水平显著弱化了体育锻炼参与对家庭消费碳排放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家庭生存型消费碳排放的弱化作用尤为显著。

    2024年02期 v.41;No.200 205-216+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7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体育强国视域下中国体育训练基地建设:现状、困境及策略

    李鑫;李赞;陈笑然;孙芳;

    打造国际一流训练基地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探究中国体育训练基地的发展现状,分析中国体育训练基地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提出纾解方略。研究认为,中国体育训练基地发展的类型已初步形成,助力运动员备战重大赛事成效显著,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作用增强,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效益初步显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训练队伍固定性较差、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基地资源利用率不高、基地经费来源较单一、后勤保障方面较薄弱等。基于此,提出中国体育训练基地发展的纾解方略:打造体育训练基地特色品牌,以优势资源吸引更多运动队长期驻训;推动训练基地科研力量发展,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提升运动员成绩;坚持共建共享,以训练基地为平台主动开发各类服务;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以精细化服务供给提升后勤保障质量。

    2024年02期 v.41;No.200 217-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5K]
    [下载次数:6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 ]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的时代机遇、战略任务与推进方略

    赵晶;李紫薇;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全面阐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的时代机遇、战略任务与推进方略。研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5个基本特征为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与之相对应的参与基础、经济支撑、发展方向、原则遵循、交流空间等时代机遇。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战略任务为推动群众冰雪运动深入开展、健全竞技冰雪运动发展平台、激发冰雪产业市场竞争活力等。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3个方面,提出推广普及冰雪运动、提升竞技冰雪运动实力、加快冰雪产业转型升级等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的推进方略。

    2024年02期 v.41;No.200 227-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2K]
    [下载次数:6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 ]
  • 认同理论视角下国际女子职业体育赛事的媒体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潘丽霞;刘少敏;庄识氐;陈烁宇;

    当前媒体消费是体育产业和体育组织健康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与重要基础,对女子职业体育赛事的媒体消费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无论从学术研究还是从实践发展的角度来看,了解认同因素对国际女子职业体育赛事媒体消费的影响机理非常必要。研究收集了中国大学生2023年第9届女足世界杯媒体消费数据,并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球队认同和男性气质能够通过观赛动机积极预测该届女足世界杯媒体消费,而女性气质则不具有相关性。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消费者的认同会对国际女子职业体育赛事媒体消费产生不同影响,因而在国际女子职业体育赛事的推广发展中,应为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认同水平的消费者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以促进女子职业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024年02期 v.41;No.200 235-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8K]
    [下载次数:1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民族传统体育

  • 中国古代剑文化演变特征研究——基于《古今刀剑录》与《名剑记》的文献比较

    马廉祯;马明达;

    通过对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和李承勋《名剑记》的文本细读和历史背景分析,考察了两书在内容选择、视角取向等方面的异同,并研析各自的时代语境进行诠释,以此反映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剑文化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古今刀剑录》着重于冶炼技术,反映个人经历;而《名剑记》则侧重记录历史文化,体现士人尚武精神。两书均反映其对应时代的社会文化特征。研究旨在通过古代刀剑文化研究加深对中华文明历史积淀的认识,并激励当代社会传承并创新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2024年02期 v.41;No.200 247-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2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近代中国武术“学科意识”的觉醒

    刘红军;白俊亚;戴国斌;

    在近代学术转型背景下产生的分科治学思想,重组了武术知识,形塑了近代武术的学科意识。作为对学科的认识与理解,武术的学科意识在近代学术转型与分科治学背景下,借助报刊、议决案反复言说与教育活动的不断实践,在尝试将武术知识推介为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激发了武术由教学而学术的知识转型。在武术知识转型中,在中央与地方的学科认知互动中,在解纾学科建构之困中,在由教学而学术的转捩中,武术的学科意识逐渐觉醒。近代武术学科意识的觉醒,使武术知识获得新的书写方式,成为学校体育中的重要一环,折射出了西风东渐之后国人的文化自觉,也为当前民族传统体育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历史经验。

    2024年02期 v.41;No.200 261-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3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体育教育

  •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评价的现实困境与行动路径

    张丽军;孙有平;

    以推动先进评估理念落地为“抓手”,旨在促进体育教育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利用扎根理论对因果元素的识别、聚合与类属优势,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对42位亲历者访谈资料进行分析,以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1)为体育师范生提供进入教师岗位的学习机会,准确测评体育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实际效果,提供反映实习培养质量的证据材料,是师范专业认证对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评价的内在要求;(2)评价目的失重、评价内容失准、评价方法失衡和评价标准失真是现实困境的4个直接影响因素,各因素上贡献率最高的观测变量分别为促进性忽视、针对性不足、过程性欠缺和客观性较差。由此,针对性地提出转变评价目的、更新评价内容、变革评价方法、优化评价标准等行动路径。

    2024年02期 v.41;No.200 271-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4K]
    [下载次数:1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