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建军;李国;高升;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基石,是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期待的内在要求。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逻辑与困境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求的参与人群更广泛需要重新认识人的需求,要素支撑更强大需要整体系统治理,体制机制更灵活需要转变组织培育范式,资源布局更均衡需要充分利用数据平台。结合发达国家治理经验,提出相关策略:全民健身政策建构需要重新全面认识人的需求,促使健身人群更广泛;全民健身治理结构应采用整体系统方法,寻求要素支撑更强大;体育社会组织培育要健全内在方法论,锻造可复制的能力内核;治理手段需注重打造数据化共享平台,统筹资源布局更均衡。
2023年01期 v.40;No.193 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19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8 ] - 蔡朋龙;王家宏;
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建立了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动力系统模型,对不同优化路径进行仿真,对比不同的优化路径与我国体育产业支柱型产业目标、体育产业就业人数增长的目标契合程度,旨在探索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优化较为科学的路径模式。研究表明,在产业部门发展导向层面,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过度追求某一产业部门“比重”,会造成产业发展空间与资源被挤压、体育资源的不合理流动,弱化结构效益的转换。各产业均衡协调发展是最佳路径选择,可以实现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完成“体育产业成为国民支柱产业”指标任务和达到稳定就业的目标。从产业要素驱动的层面,体育资源配置型优化路径更值得关注,既保证了产业结构效益产出的效率,又充分满足社会效益要求。
2023年01期 v.40;No.193 4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9K] [下载次数:7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 李佳豫;邓星华;何文义;黄裕洪;
针对当前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出生率降低双重叠加、劳动力供给短缺与成本上涨局面,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査数据(CGSS),采用probit方法探讨体育锻炼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增加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劳动供给,在克服内生性后这一结论仍然可靠。异质性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劳动供给的正向效应因性别、教育、城乡和收入存在差异;机制检验进一步发现,体育锻炼通过提升个人健康资本和幸福感的中介变量间接促进劳动供给增加。体育锻炼对劳动供给的积极作用为应对当前劳动供给短缺的问题提供了重要抓手,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参与体育锻炼的频次实现对劳动供给总量的提升。
2023年01期 v.40;No.193 5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下载次数: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徐伟康;郑芳;
智能健身是指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广泛嵌入健身活动所衍生的具有在线、智能、交互等特征的健身新形态。综合运用文献资料、实证研究等方法,阐释我国智能健身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境况,并提出促进对策。研究认为,智能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健身成本,提高健身质量,促进全民健身均衡化发展。我国智能健身大致自2014年起始,主要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目前在受众群体上逐步从年轻群体向全民化扩展,在形态上从软件向软硬件融合发展,在功能上从健身辅助向健康管理演变,但智能健身仍受制于健身效果难达预期、健身体验尚待提升、健身市场驱动不足、智能技术规制缺位等问题。提出促进智能健身发展的对策:继续夯实技术支撑,提升实效性;优化内容供给,提升体验性;促进市场开发,提升驱动力;严格规制措施,促进有序化。
2023年01期 v.40;No.193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下载次数:8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 ] - 尤传豹;刘红建;
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是人民健康需求的集中反映,是体育事业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更好地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从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在厘清二者深度融合的内涵和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研究认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要以理念融合和功能互补为核心,通过利益主体的互动协作、2大系统的要素整合和体医融合的技术创新等3个操作点,为运动能力的发展条件、健康的发展过程和全民健康的系统性三大系统要素提供条件,着力解决深度融合理念尚未建立、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资源与服务配置不均衡、科技与人才保障尚不完善等现实发展问题,以提升二者深度融合的整体质量,强化深度融合的实际效果。
2023年01期 v.40;No.193 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1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 ] - 康益豪;王相飞;杨海晨;
运用生命历程理论,从健身者主位的视角出发,以健身爱好者的身体焦虑为切入点,探讨新冠疫情背景下健身爱好者对于“身体”的认知变化逻辑及规律。通过民族志叙事与访谈发现,“审美规训”“身体赋权”与“自我认同”是驱使个体成为健身爱好者的重要原因。新冠疫情的发生,扰乱健身爱好者的日常健身节奏,引发并加剧其身体焦虑,这种身体焦虑折射出健身爱好者将身体视为自我认同与安全感的来源,因而影响到健身爱好者之前建构起的“身体的意义”。该变化的动态过程为:轨迹(审美规训/身体赋权/自我认同)-转变(扰乱健身节奏/转变健身方式)-持续(身体成为安全感来源)。基于以上发现,提出健身爱好者身体意义是流动的、多样态的、能动的。
2023年01期 v.40;No.193 8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8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