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机制研究——以新疆地区为例Study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Mechanis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Minority Spor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Taking Xinjiang as an Example
闫艺;李雪军;
摘要(Abstract):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田野调查等方法,以"一带一路"为研究背景,结合文化生态学相关理论,对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机制进行研究。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保护与传承意识不够、参与度不高、传承人老龄化、传习人群流失、代际传承萎缩、传承路径过窄、传承目录缺失、传承环境恶化等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机制的构建原则、实现路径。其实现路径主要是:构建以政府联动机构为主的保护与传承组织机构,采用共建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数据库建设为主的保护手段,开展以民间文化活动和学校教育传承为主的传承方式,实施以整体保护性利用和适度开发资源为主的规划布局。
关键词(KeyWords): “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TY027)
作者(Authors): 闫艺;李雪军;
DOI: 10.16063/j.cnki.issn1001-747x.2021.01.01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黄建华.“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之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2):46-53.
- [2] 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EB/OL].[2019-01-06].http://zwgk.mct.gov.cn/auto255/201701/t20170113_477591.html.
- [3] 李庚全,柏媛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体育合作构想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1):8-16.
- [4] 白晋湘,万义,龙佩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1):33-40.
- [5] 马冬雪.福建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55.
- [6]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0.
- [7] 万义.“原生态体育悖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结构与重塑[J].中国体育科技,2016,52(1):3-10.
- [8] 肖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开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43.
- [9] 杨正文.文化遗产保护中民族与国家的诉求表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41-48.
- [10] 胡艳丽,曾梦宇.跨省际少数民族“非遗”存续路径研究:以侗族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36-40.
- [11] 曾梦宇,胡艳丽.黔湘桂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区域保护与传承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115.
- [12] 马波.跨文化传播视野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路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4):456-459.